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有几组你必须知道的数字……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空间站,

星辰大海五十余年,

中国航天人始终与中国航天同行。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

有着几组你必须知道的数字:

“714” “863” “921” “507”

它们都代表着什么呢?

01

“714工程”

1970年4月24日夜晚,“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80天后,国防科委的一份秘密报告送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办公桌上。报告中明确提出: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毛泽东在这份文件上画圈,表示同意。“曙光一号”至此有了一个秘密代号“714工程”。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薄弱的综合国力让“曙光一号”研制工程举步维艰。根据实际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决定,“714工程”暂时停下。

02

“863计划”

1986年3月,一份联名信被送到邓小平的办公桌上。在信中,四位科学家以急迫的心情建议中央尽快制定规划,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邓小平迅速批复,“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停滞了十年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终于等来新的时代机遇。

03

“921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会议决定: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工程代号“921”。新的载人飞船被命名为“神舟号”,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构成。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长征2F”运载火箭先后抵达酒泉发射场。11月20日凌晨,“神舟一号”进入太空,飞行21小时后返回地球,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

在随后的几年中,“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无人试验飞船全部获得成功。

04

“507所”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曙光号”载人飞船的试验,在钱学森的直接安排下,一个专门负责航天员培养、研究宇宙医学科学及工程的部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7所正式组建,也就是今天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1967年,钱学森在一封来信上的修改,将宇宙空间技术正式定名为“航天”。

1998年,14位年轻人从全国各地会聚到这里,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人生重大转型,成为最早一批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将搭载一名航天员前往太空。10月14日,杨利伟正式接到通知,由他进入“神舟五号”执行首飞任务。此时的钱学森已经92岁高龄,身体的原因让他只能在床榻上和亿万中国人一起注视着“神舟五号”。回到北京的杨利伟,专程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老人报到。

神五升空,杨利伟一飞冲天,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神六出征,费俊龙、聂海胜进入太空,

我国实现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

神舟七号,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

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几代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

创建并发展起来的。

在中华民族的奋进史册里,

飞天勇士叩问苍穹

无疑是最精彩的篇页之一。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祝愿中国航天行稳致远!

编辑:赵雨莹


合肥安全体验馆 http://www.hfkyspz.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