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陶者》中写道:“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不过短短数十个字,便让贫穷的景象跃然纸上。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深受贫穷的困扰,就连“诗圣”杜甫也不例外,在他被贬四川之时,只能住在茅草屋里,生活十分窘迫。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致力于带领人们脱贫,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大部分的人都已经脱离贫困。但仍旧有一些偏远地区,因为交通不便,脱贫较为困难。我国湖北就有一户困难户,家住价值8亿的金丝楠木房子,儿子却穷到打光棍。
这家困难户家中的老人说,他们世代都居住在那栋老房子里,那栋老房子是他们的祖宗给祖孙后代留下的家产。但岁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很多东西都经不起岁月的洗礼,这栋老房子也是如此。在风雨中屹立多年,这栋老房子已经出现了很多破损的地方。
每当下雨天,房子就会漏雨,也正是因为如此,老人一家十分苦恼。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扶贫政策的完善,相关工作人员在了解到大爷一家的情况以后,给他们申请了低保,想要让他们能够过得更好一些。
在很多人看来,低保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对于这户久居深山的人家来说,低保就是雪中送炭。低保的存在,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快乐。家中的年轻人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便选择去外地打工。而老人却因为年事过高,行动不便以及对自己所居住的祖宅有不可分割的感情,依旧住在大山里。
但总是这样住在大山里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要想跟上社会的脚步,就必须离开大山,当地有关部门经过严密的规划以后,决定将当地的房子进行拆迁,这样一来,每一位住户就都能走出深山,去到大城市中生活。
相关工作人员就去到当地,对住户们的房屋进行鉴定,以便确定后续的补偿费用。在其他住户家的时候都非常顺利,直到工作人员来到老人家,才意识到这户人家的住所好像有所不同。工作人员发现老人家的这栋房子虽然老旧,却一点也不简单,他们所使用的盖房子的木头居然全部都是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是一种十分昂贵的木材,在古代也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得起这种木头。于是,工作人员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通过调查得知,这座老宅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建成,而户主人的祖上是明朝的一位大官,所以能够用金丝楠木建房子。
面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为难,因为他们没有办法确定这座老宅的价值。如果随意地拆除这座老宅,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破坏文物。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好联系了专家。专家在得知此事以后也是十分激动,紧接着便带领着团队来对这座老宅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表示这座老宅价值8个亿。而在场的众人在听到这个价格以后,皆目瞪口呆。谁也不曾想到这样一座破旧的房子竟然能值几个亿。甚至还有人不相信,他们认为是专家搞错了,毕竟老人家贫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他们已经穷了好几代。
专家表示,这栋老房子的价值之所以会这么高,是因为它所使用的木材皆是上等的金丝楠木。老人一家在得知这一消息以后,也是十分高兴,毕竟房子的价值越高,就代表着他们能够拿到更多的补偿款。但出乎意料的是,由于房子的价值实在是太高,所以拆迁队并不敢对其进行拆迁。
在相关工作人员离开以后,老人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一个决定,那就是将这座已经达到国家文物级别的房子捐给国家。这座古屋已经被迁到了恩施同乡景区,当作景区的文物供大众观赏。当然,老人也没有被亏待,在老人捐出房屋以后,他也得到了200万的补偿款。老人选择将古屋捐献给国家,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存,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参考资料:
《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