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运行趋稳,呈现较强复苏势头。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是关键变量,起到了拉动经济的作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温建宁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具体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海市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为27.1%(两年平均增长7.4%);安徽紧随其后,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长5.7%);江苏和浙江分别为22.1%(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42.3个百分点)和21.8%(两年平均增长7.5%)。
“这说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效应显现,上海作为引领发展的‘火车头’,具有更强的投资引力作用,能够赢得政策红利和投资聚集。相对而言,基础较为薄弱的安徽受益较大,能够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在先进制造和高技术领域政策发力,实现投资增长的加速。”温建宁指出。
在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吴福象看来,长三角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周期和投资周期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二是对抗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冲击风险的需要;三是得益于长三角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的虹吸优势。”吴福象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道。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宏皓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长三角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备的工业体系,是投资加快恢复的基础。同时,长三角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民间投资持续改善。此外,大项目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去年,作为稳定经济运行‘压舱石’的大项目持续回暖,长三角地区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3500个,拉动投资提高3.5个百点”。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增长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的后续发展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显示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宏皓指出。
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在实现高增速的同时,一季度长三角的投资结构也有所优化。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一季度,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4.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个百分点;浙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2.3%,两年平均增长22.3%;安徽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4.1%。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上海市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围绕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在此背景下,上海制造业投资已经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季度,上海市制造业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6.1%。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实现快速增长,是投资增长的亮点之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和技术研发投资7%以上’的要求,给地方新增投资指明了行业产业方向,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均增长超过20%的关键动力。”温建宁称。
吴福象认为,长三角高新技术投资增长较快,表明长三角产业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35%,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增长33%,成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抬头’的关键引擎。高新技术投资快速增长,有利于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城市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宏皓表示,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增长体现了产业支撑、开放赋能的思路,即产业招引要质量,围绕高端优质四新产业开展招商,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宏皓进一步指出,未来,长三角要着力打造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进行优势互补,让行业、产业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同时,做大财富蛋糕也是产业集群的一大优势,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技术,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保持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
此外,今年一季度,长三角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也实现恢复性增长。例如,上海一季度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2.7%,扭转前两年下降态势。江苏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同比增长36.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道路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对江苏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分别增长59.4%、22.7%、225.2%和24.5%。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