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客》:在北美自驾9387公里,他看到的美国是什么样的?

挖掘机二手交易市场

  真正了解一个人,不是看他漂亮的履历,也不是道听途说的八卦细节,而是花时间和他长时间相处后,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像了解一个民族,了解一种文化,不只是看看那些家喻户晓的名人故事,更要深入其中,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视角去仔细体会。

  就像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沿着中国的乡村和城市的自驾之旅后写的《寻路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近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变化,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思考;

  现在同样有一个中国人也沿着北美大陆自驾9387公里之后,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他眼中的真实的美国,这本书叫《北美客》。

  

  这是作者刘群四次沿着北美不同线路自驾后分享的“游记”。

  看书名确实像游记,游记本身就很容易吸引人阅读,但因作者诙谐犀利的文笔,渊博的历史积累,热衷求索的思考加上有趣的故事铺垫,让这本书具备了很强的文学性,也是一本从侧面了解美国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好书。读起来兼具了游记的趣味性、故事的吸引性、杂文的知识性。

  

  一、不安分成就的说走就走

  对于陌生,人类有着天然的恐惧,也有着自然的向往。恐惧是为了保证我们的生存安全,而向往则成就了人类的进步。

  有多少人想去远方看看的冲动被淹没在了现实的安分中?说走就走的旅行总需要一点不安分和冒险。

  作家多少都有些冒险精神,有的在文字中冒险,有的也细化直接用脚步冒险。刘群做过记者、地产广告商,写过小说、打过网球赛。突然有一天感觉自己像头拉磨的驴,想逃离自己的拉磨轨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6年决定重启人生,启动了首次美国之行。那个夏天他用了41天从华盛顿出发,一路往西,跑了两条横穿北美大陆的公路90号州际公路和60号公路,一共6681公里。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第二年夏天,第三年、第四年夏天,连续四年游历美国。除了自驾,也申请了短期大学读书。像是对偶像堂吉诃德的效仿:人要有古怪念头并敢于去实践的勇气。

  

  二、偶像的风险

  一个国家的文化印象离不开名人。在纵贯美国的过程中,作者寻访了华盛顿、老布什、鲍勃迪伦、疯马、比尔、肯尼迪、梦露、乔布斯、比尔盖茨、斯蒂芬金等名人,在听到读过的名人故事背后有什么自己的发现和感想呢?

  美国国父华盛顿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山庄,死后也葬在出生的山庄,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弗农山庄。其墓地看起来也极简易和市井,令人想象不到是一位总统的墓地。这和他生前的理想和愿望相符。如果说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对人生来说就像空气一样重要,那么华盛顿的童年不仅影响着他老年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影响了美国历史的进程。

  华盛顿从小就生活在农场,他的父亲是一位农场主。从小就带着他在农场里干活,所以他对农活熟稔于心,也对乡间起伏的森林、牧场和农田充满了情感。他曾说:我宁愿跟一两个朋友走在弗农山庄的家里,而不是周旋于政府高官和欧洲各国的外交官之间。

  

  于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之后,他本有机会做一个帝国的君主,却选择退出政治舞台,回归乡间生活,施肥养花、杀猪喂马,和他的爱人共享乡间生活之乐。

  这位美国人心中的救世主,在1783年12月23日那天,在国会大厦,坐在一个议员对面的普通位置,等议长发言完毕,他站起来鞠躬,她说:现在我已经完成战争所赋予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伟大的舞台……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所有的公职。

  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没有个人崇拜和独裁的没有帝王的国家,他也目睹了部下在庆祝北美独立时当街推倒英王乔治三世的雕像。所以,他不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偶像,他爱山庄不爱江山,才能让世人看到他如此简易的乡间墓地。

  

  三、一间房屋承载着几代人对居有定所的情怀

  深入普通的居所,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探查那里埋藏的时间的故事,是了解他国文化最真实的方式。

  作者去参观完尼亚加拉大瀑布后就投诉在旁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座颇具历史的老式乡间别墅。房子有些年头,坐落在尼亚加拉河边,对面就是加拿大的原始森林。除了位置比较偏远静谧,并没什么特别之处,就和美国众多乡间别墅一样。

  但在房子里,却有一封泛黄的信笺,是建造这栋房子的主人罗伯特写于1988年的“建房记”。

  

  通过这封信,我们能了解到这栋已有80年历史的房子是如何选址和建造起来的。其实每栋房屋都承载着关于家的温度。罗伯特的父亲出生在英格兰的乡村,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沾染城里孩子的浮夸习气,所以选择一块乡间田园的土地在建造房子。为了建房他的父母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向银行借贷了剩下的三分之二的费用。而父亲为了建房总是很努力地工作。房子花了一年时间建好,他们一家刚搬进去的时候还是空荡荡的,但母亲在家里一点点添置家具,在房屋周围种上树木和鲜花,在山坡上建了池塘,带着兄妹在农场劳作,随着房子变的越来越充实,兄妹俩也在这里过着自己快乐的童年。

  直到后来,罗伯特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因为父亲身体不好,还有孩子们读书的问题,他带着全家搬家到了市区。

  

  在整本书里,这篇文章是我印象最深的部分。一栋普通居民的房子的故事,可以很全面地折射出一个民族几代人的生活变迁。就像我们自己的经历一样。

  不管是城里人、农村人,关于几代人为住房而奋斗的经历,承载着关于家的温度,又何尝不是一个社会变化的缩影。

  父辈们在农村成家后为了建造一间土房、在城市为了分到一间住房可谓倾尽全力,后来土房变砖房、集体宿舍变商业楼盘,渐渐地,房子不仅成全了居住需求,还多了一个投资、学区的功能。

  农村的砖房又修成了洋气的小别墅,可住进去的人却越来越少。

  为了挤到大城市享受更好的生活、教育和医疗,短短十几年,两三代,人们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不知多少倍,但拼命的程度却丝毫不比从前更轻松。

  一间屋子,是家的情怀,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变迁的映射。耐人寻味。

  

  出游,自己是客,用客人的角度分享当地的故事,作者又变成经历的主人。不是所有人都有说走就走的契机,翻看《北美客》,让心灵出游片刻,体验作者笔下的北美生活,也算是让自己心中的拉磨驴放飞一下了。

  

  我是岚言知己,关注我,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