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便推崇清廉为政,到了明代更是如此,朝廷对于贪官污吏有着极大的打击力度。而明代确实也诞生了许多一心为百姓考虑的清官,著名的“祝青天”祝钟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诗中写道:“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表达自己的清廉。
在明代以前的贪官污吏为数众多,很多人费尽心力考取功名,一方面想要报效国家,另一方面则是谋取一官半职,从而中饱私囊。这也和古代官僚体系有关,朝中文武百官分了许多派系,大家都会保护自己的同僚,时间一长自然导致了朝廷的腐败,许多王朝都因此而覆灭。
不过万事无绝对,古代依然有大量勤俭节约的清官,辽国皇帝暗中把自己宰相张俭的衣服给烧了个洞,一年之后发现这个洞竟然还在,马上下令打开国库,这张俭便是一代清官。张俭出生于公元962年的北京一带,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在当地颇有名气。不过张俭身上并无纨绔子弟的模样,他从小便热爱学习,深得儒家文化的精髓。
长大之后张俭和其他学子们一样参加科考,最终考取了进士。为官之后张俭在朝廷里努力工作,与其他官员和谐共处,为人十分正直,深得他人尊重。有一次辽圣宗刚好到周边游玩,以往常规矩来说,皇帝来临当地自然需要准备最好的接待品,不过节度使却对皇上直言本地并无什么贵重物,唯一值得称赞的便是一位名叫张俭的官员。
辽圣宗听到张俭的名字后心头一惊,因为他在此之前做了一个关于“俭”的梦,梦中有四个人贴身伺候他,不过辽圣宗只给每个人两口食物,醒来之后他明白这个梦就是提倡勤俭,再加上这次外出刚好遇到名叫张俭的人,莫非是上天的安排。于是辽圣宗立马召见了张俭,见面之后张俭的谈吐十分自然,而且为人真诚,辽圣宗见状十分喜欢,立马将其召到身边效力。
从此张俭便踏上了自己的巅峰之路。张俭一直保持着初心,勤勤恳恳工作,这些都被辽圣宗看在眼里,他也对这个臣子越加喜爱。有一次一位与张俭有仇的大臣故意陷害张俭,这一举动惹恼了辽圣宗,他甚至不问缘由直接将这位臣子出贬,足以见得辽圣宗对于张俭的信任。不过即便如此,张俭依然不骄不躁,从未仗势欺人,最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为朝廷效力的初心,在工作中从不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这一点在历史上都十分少见。
张俭的节俭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饮食方面他一天只吃一道菜,而衣服上面他也从不效仿其他大臣那样华丽的服装,一直穿着一套粗布官服,在俸禄上他只留下生活必须的钱,其他的全部赠送给那些穷人。
张俭清廉的表现让辽圣宗和他之间有了超越君臣的关系,两人更像是一种朋友。到了1031年辽圣宗因病去世,临终前他亲自任命张俭为辅政大臣,辅佐辽兴宗治理国家,虽然辽兴宗能力上远不如父亲,但是在张俭的帮助下国家倒还算安稳。
不过辽兴宗的性格却稍显急躁,有一次城里爆发了一系列盗窃案件,辽兴宗急功近利想要快速破案,便抓住了八名嫌疑人,在还没确认罪名的情况下直接将八人斩首。后来经过仔细调查才发现真正的窃贼另有其人,这一举动自然让被误杀的八人亲属十分不悦,他们整日在城中喊冤,在都城里引起了一阵骚动。
对此张俭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希望辽兴宗能给被误杀的人清白,不过作为皇帝有自己的脸面,自然不可能承认错误。对此张俭只得让皇帝拿出私房钱将八个人厚葬,然后照顾好这几人的孩子,辽兴宗勉强答应了张俭的建议,这才平定了此次风波。
后来张俭和辽兴宗之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张俭已经是两朝老臣,而且勤俭节约的性格在朝中十分有名,终日只穿一件衣服上朝,对此辽兴宗感到疑惑,于是派人将张俭的衣服烧了个洞,以此来考验张俭节约的真实性。
[图片6]
结果自然没让辽兴宗失望,一年之后他发现张俭的衣服上的洞竟然还在,这才明白了对方是真的节约。不过出于好奇辽兴宗还是询问了张俭为何不更换新衣服,难道宰相的俸禄都不足以买衣服吗?对此张俭的回答也很简单,他直言这件衣服穿了数十年,不到万不得已舍不得更换。
面对固执的张俭,辽兴宗也稍显无奈,不过毕竟是宰相,他还是下令打开国库让张俭挑选一些绸缎做一件新衣服。张俭虽然节约但是也不好逆了皇上的心意,于是按照命令行事。张俭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贯彻了勤俭节约四个字,而他的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参考资料:
《贻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