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与美国唯一的“和气”好像就表现在“气候议题”上了。在外界的关注下,4月16日—4月18日为期两天的中美气候会谈已经落幕。
克里作为拜登上台后首位到访中国的高官,在表面上各方面都显得“很有诚意”,在会谈中也显得“看上去很积极”的样子,但从国际局势来讲,美国一向双标,到访中国真的显得有些“矛盾”。
克里
有媒体在解读克里访华中,称能看出“白宫寻求合作”等拉拢意图之外,也能感受到“克里任务艰巨”。不过,总体来说,西方媒体都认为,这是当下中美局势紧张中的“一抹亮色”。
拜登从气候问题上推进中美合作,缓和局势?
据媒体报道,这次的会谈,可以说双方都进行了深入坦诚的沟通,并取得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达成了应对气候危机的联合声明,重启中美气候变化对话合作的渠道。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称:中美双方在4月18日公布了会谈联合声明,声明中提到,中美双方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全面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原则和规定,相互合作与其他国家一同解决气候危机,实现温度限制目标。
汪文斌
双方将继续保持沟通对话,在强化政策措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低碳发展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会议中还谈到4月22日,由美国主办的全球气候峰会,双方都表示非常期待。
在阿拉斯加的会谈中,中美双方就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展开过讨论,并发表了看法。这次会谈是上次中美双方高层在阿拉斯加激烈对话后,第二次因为气候危机议题达成共识。
克里对中国的访问结束后,还将前往韩国首尔进行访问,在会谈之前,国际社会多方关注,并表示担忧。
美国媒体CNN更是将克里访华,定义成了“对中美两国能否合作与分歧并存”的考验。
但就目前来看,中美毕竟是世界大国,关于“碳中和”等议题的决议的确关乎全球气候问题,所以能够坐下来“好好谈”也是必要和必须的,因为中美的合作是有利于世界的,如果美国在气候问题上还摆不正姿态,对世界而言是有害的,这一点美国也深知。
拜登此前也表示,在应对全球问题上,他愿意与中国进行合作。而且拜登提出与中国进行的是“竞争”而非“对抗。”而并不像他上一任领导人一样,随意退出“巴黎协定”。
中国一直把“气候问题”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中国这次也承诺,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只要是促进全球发展和有益于人民的事,中国一向说到做到。
布林肯首次发表气候问题演讲,称美国落后中国了
据美媒4月19日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一次关于气候问题的演讲上直言:“美国目前已落后于中国”。
4月19日布林肯发布讲话
布林肯还说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乏力”将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并发出警告,美国必须在气候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并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
看看,克里访华后,给“家”里带回了中国关于“气候问题”等的消息,布林肯立马坐不住了,之前和中国比基建,现在和中国比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还真是想处处称霸王。
全球气候峰会举行在即
白宫3月底宣布,4月22日—4月23日在美举办全球气候峰会,据悉,拜登已经向全球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发出邀请。
受邀的国家受邀国家包括负责全球80%二氧化碳排放的17个国家,以及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中国和俄罗斯也在邀请名单中。
中国外交部4月19日回复是否参加美国举办的全球气候峰会时,表明,正在积极研究。
据俄罗斯卫星网4月20日报道,普京接受拜登的邀请,普京将以视频形式在会上发表讲话,不过,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普京没有计划在气候峰会期间与拜登及其他国家元首进行双边接触。
据悉美国将会在本周的峰会上公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这也是拜登上台以来要求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的关键部分。
在英媒看来,美国希望说服中方出席下周的线上峰会,“这次峰会是今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的一个关键里程碑”。
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重要提议,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更不在乎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的问题,在国际政治里面,这将成为各国展现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成为展现大国形象的抓手。(译新)
相关报道:
美国为何急着开气候峰会,拜登在谋划什么?中法德已经先行一步
近一段时间以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热门的词汇。
先是中法德通过视频会议聊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接着是美国气候特使克里访华,与中国共同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对气候峰会表示期待。再有俄罗斯总统普京答应拜登的邀请,出席美国主办的40国领导人视频气候峰会。
中美双方会晤画面
算一算,五大常任理事国已经全都参与进来了。
究竟气候问题有什么特别,让最近矛盾冲突不断的五常能够放下成见,一起坐到谈判桌前?
气候变暖确实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气候变迁已造成全球热浪加剧、飓风增强以及野火更猛烈。
一如克里所说,这不是一场独立的危机,而是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问题。降低碳排放可以切实地减缓气候变暖,这的确是每个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
不仅如此,中国和欧洲都在传统化石能源领域产能不足,非常依赖外部输入。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有被人从能源问题上“卡脖子”的可能性。从发展安全角度来说,中国和欧洲都非常愿意“绿色转型”,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率。
因此,在美国派遣气候特使访华的时候,中国也放下了和美国在一些问题上的争议,没有让中美关系的负面情绪,影响到中美双方在全球气候层面的合作。
美国气候特使克里
这是一件好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研究员戴维·桑达洛此前表示,中美若能在气候变化上合作,可为两国与世界带来巨大利好。“即使是在冷战的高峰期,美国和苏联也就公共卫生与军备控制问题展开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曾经单方面退出过《巴黎气候协定》,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不光使得美国在气候问题上欠了全球一笔债,也让美国在气候方面的信用大打折扣。
因此,在美国召开气候峰会之前,中、法、德三国,先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召集下,开了一个“小会”。据外媒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中国政府去年提出的遏制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承诺,表示欢迎和赞赏。显然,比起美国的承诺,法国和德国更愿意相信中国。
并且,美国牵头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也不只是为了讨论气候问题。
拜登在竞选期间就强调美国必须“再次领导”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并将气候议题作为其竞选的“王牌”。
美国总统拜登
美国急于召开全球气候领导峰会的战略目的,就是要在重返气候治理进程后赢得新的话语权和主导力。
然而,克里在气候问题上与中国达成一致,反而遭到了美国媒体的攻击。
4月19日,一向以保守言论著称的《华尔街日报》编辑委员会发表社论,形容克里之行,“借气候向中国磕头”。文章认为,将气候问题作为拜登政府早期访华的唯一焦点,无异于告诉中国人,美国将这一问题置于双边关系的其他问题之上。
与中国和欧洲不同,美国并没有什么传统能源安全的困扰,全球军力部署功能之一,就是保障海外能源输入通道安全。
并且,拜登想要搞绿色能源,无疑也是动了美国传统能源的“奶酪”,无怪乎《华尔街日报》对克里有所不满。
《华尔街日报》文章截图
美国要进行绿色转型,面对的困难远比中国要多。拜登希望通过气候问题重新取得话语权,可能还要先摆平国内的利益集团。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美国都面对着“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的困境与尴尬。想要借气候问题重回“世界老大”的位置,拜登恐怕是打错了算盘。(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