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空卫士”王伟牺牲后,遗孀阮国琴多次组织做了这件事

赚钱

  2021年4月1日,是中美撞机事件中,海空卫士王伟牺牲20周年纪念日。2001年4月1日,王伟在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牺牲,遗体至今未发现。

  20年来,每一年的4月1日,“81192”这组数字都会出现在许多媒体版面之上。

  

  王伟烈士之墓

  追忆王伟烈士,军地媒体齐发声

  红船杂志注意到,从3月31日开始,包括央视新闻、环球网、人民日报和中新网在内的多家官媒的微博、微信公众号陆续发文,纪念王伟逝世20周年,并称“英雄从未远去,我们不曾忘记!”

  央广军事微博在3月31日晚间发布视频图文消息: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侦察机侵犯我南海领空,为捍卫祖国领空,“海空卫士”王伟壮烈牺牲,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3岁。20年来,英雄从未远去,我们不曾忘记,中国国防力量日益强大。人民海军走向深蓝,向海图强。缅怀英雄,继续前行!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3月31日早上7时许发布微博话题【明天,王伟牺牲20年了。你若记得81192,他便不悔…】并配文“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

  

  官媒微博截图

  央视新闻则在官方微博上载了相关视频片段,并写道,“20年前的今天,王伟驾驶编号81192战机,面对美国侦察机的侵犯,用生命勇敢捍卫我南海领空。20年来,一架架新型战鹰翱翔蓝天,守护着祖国的壮美河山。”

  此外,王伟烈士墓所在地安贤陵园亦联合各有关单位举办纪念活动。

  红船杂志了解到,来自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武警浙江省总队机动支队特战大队、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崇贤中学、浙江安贤园等单位的代表,前来参加了纪念活动。

  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年正值王伟牺牲20周年,来缅怀祭扫的人比往年更多,从上周开始就陆续有人来扫墓。3月28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章原送来了一封手写信,更是让人看到了跨越20年的接力和传承。

  多年来,前来缅怀王伟的人络绎不绝,这里摆放着全陵园最多的祭奠品。墓前除了常规的花圈、鲜花外,还经常有人送上歼-20、航母等模型,这些都是王伟生前未见过的中国军队最新的装备。

  烈士牺牲后,妻儿继承其遗志

  王伟烈士校友张志勇接受红船杂志采访时称,王伟从小便立志要当兵保家卫国。

  “王伟牺牲后,我多次去拜访他父亲,他父亲告诉我,王伟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穿军装,经常拿着玩具手枪模仿军人的神情姿态。”张志勇说。

  

  王伟父亲(右一)与张志勇

  据“CNR国防时空”微信公众号此前介绍,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侦察机侵犯我南海领空,我军随后派出两架飞机跟踪拦截。美军飞机突然撞向我歼-8Ⅱ战机,编号81192的飞行员王伟再也没有返航,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3岁。

  王伟落海后,海军及地方有关单位和人民群众克服海上恶劣环境和复杂气候等困难,连续奋战14个昼夜,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救行动。

  王伟牺牲后,中央军委于2001年4月24日在北京授予王伟“海空卫士”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海军党委批准王伟为革命烈士。

  中国军网2018年4月也曾刊发王伟烈士妻子阮国琴的回忆文章《我和王伟的爱情故事》。烈士妻子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相信丈夫对我的许诺,因为丈夫对我的许诺从来都没有落过空。我希望这是一场恶梦,明天醒来仍然一切如初;我希望这是丈夫的又一次历险,脱险之后又安然无恙地回到自己面前;我希望这是丈夫又一次的远航,离别的苦痛将在重逢时烟消云散……”

  阮国琴曾回忆说,因有学员跳伞时不幸牺牲,1989年1月1日,王伟给她写了封“绝情信”,还在信中给他自己画了座墓碑,“他知道自己的事业是需要牺牲的。他想告诉我,你爱的这个人是国家的,让我一定要‘死心’,不要再想他了。”

  据悉,王伟牺牲后,其妻子阮国琴被特招参军,目前在海军任职。

  张志勇向红船杂志介绍,王伟牺牲后,阮国琴曾将抚恤金全部捐给了一所学校,并且多年来一直关心中国海空事业的发展,多次帮助组织了例如给中国航空博物馆捐赠空军文物的活动,极大丰富了馆藏数量。

  2016年3月1日东北老航校成立70周年纪念日,多名航校老人及其后代齐聚军事革命博物馆,向博物馆捐赠了500多件实物藏品。这其中,阮国琴便参与了此次文物集体捐赠活动的策划工作。

  

  2015年8月,阮国琴(左四)一行在北京策划2016年东北老航校70周年文物集体捐赠活动合影

  此外,王伟烈士的儿子王子,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战士,虽然不是和父亲一样成为空军,但是却成为了海军军官。

  “王子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从双杠上重重地摔了下来,连着一两天没有开口讲话,把他妈妈阮国琴吓坏了,以为孩子摔出什么问题来了,但没想到小孩子后来自己开始说话了,第一句话就是跟他妈妈说,让她不要着急,自己没事的,让妈妈不要耽误工作,继续去上班。王子很小就会料理自己的,很懂事。”张志勇告诉红船杂志。

  撰文:周晓宇

  稿件统筹:王海荣

  相关报道:

  “81192,请返航”!王伟牺牲20周年,独家专访英雄父母

  4岁的王明,常常想起那一年去儿子部队所在的海南过年。

  王伟带着父亲在驻地周边走走,突然警报响起,转个身的功夫,王伟就不见了,跑去出任务了……

  “部队其实离我们还很远,警报声音那么轻,我根本听不见,他听见了。”王明后来才回过味,虽说儿子才陪自己散心,但他心里一直记挂着部队的事。

  作为军人,这是他的天职。但王明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儿子会成为一尊雕像、一块牌匾、一篇篇英雄事迹的报道……

  

  2021年4月1日,今天,“海空卫士”王伟牺牲20周年。斯人已去,有关他的事迹,仍不断被人提起,“81992”这个数字,更成了国家英雄的象征。

  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烈士墓前祭奠,献上鲜花,摆上各种战斗机、航空母舰模型。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学子章原在墓前留下一封手写书信刷屏网络。真诚走心的文字,让人感动之余,也看到了跨越20年的爱国使命的传承。

  不曾遗忘,英雄就未离开。我们记住英雄,也记挂他的父母,这些年他们还好吗?

  

  郑阳/摄

  2001年,一个打不通的电话

  在湖州吴兴区一个安静的老小区,王明和王月琴过着退休生活。如果不是客厅里挂着一块“湖州人民的好儿子”的褐色牌匾,这个家庭,看不出和其他家庭有什么不同。

  即将到来的4月1日,让两老又忙碌起来。采访当天上午,他们刚刚去区里开了缅怀英烈的座谈会。4月1日当天,还要来一趟杭州安贤陵园,给儿子王伟扫墓。

  忙碌,是他们忘记悲伤的方式。

  

  20年,7300多个日夜,并不足以稀释对至爱之人的记忆。

  每年一到3月,78岁的王月琴心情就开始变得沉重,到了4月更要一夜夜地失眠。只要躺在床上闭上眼,脑海中,都是关于儿子王伟的成长片段,以及那年连续几天都打不通的电话。那种担心和着急,让她感到压抑。

  

  2001年4月2日,王明和往常一样出门遛弯,有个邻居告诉他,从收音机里听到南海出事了。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王月琴正在家里包粽子,老伴急匆匆推门而入,焦急喊到:“讨厌了讨厌了,南海撞机了,王伟可能出事了。”

  前几天,儿子才打过电话,说周末要值班。难道是他值班的时候出了事?虽然心里砰砰砰一直跳,但王月琴还是假装镇定,继续低头包粽子。

  应该不会吧?她想。

  每个周末,王伟都会给父母打电话,可那个周末,电话一直没来。电视里、收音机里,都是关于南海事件的报道,王明和王月琴再也坐不住了。

  可不管是王伟的电话,还是单位的电话,都打不通。到4月3日,王月琴急得打了110。她甚至有些埋怨儿子,怎么都不知道来一个电话呢?直到那天半夜,有人来到他们家里看望,而中央电视台的报道里,出现了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和照片。

  

  真的是他,他们的儿子。

  2001年4月1日,飞行员王伟对非法进入我国领空的美军用侦察机跟踪监视,美侦察机不仅多次无视中方发出的警告,还在飞行中突然大转向,撞毁中国战机,王伟跳伞落海……14个昼夜,近10万人不间断搜寻,依然没能找到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明和王月琴走不出痛苦的阴霾。他们不能听到儿子的名字,王月琴走在街上,看到有个身影像王伟,都会流下眼泪。

  

  从不后悔的选择

  王明很清楚,想当飞行员,飞上蓝天,是儿子王伟从小的梦想。

  在父母眼里,王伟从小是个脾气温和的孩子,他从不与人吵架,却喜欢在土堆上玩打仗游戏。一到夏天,在家里的时间多了,就缠着母亲,要听《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这些英雄故事。成为一个战斗英雄,是从小埋在他心里的一颗火种。在王月琴的家族里,她的哥哥姐姐每家都出了军人,“有十几个人当过兵”,家族的传统,也让王伟深受影响。

  

  儿时王伟和他的家人

  到了高中,参军报国的种子开始萌芽。学校招飞时,他想着偷偷报名。

  “老师说这么严肃的事,一定要父母签字同意。”王伟这才回家说服父亲。

  “我就跟他说,你既然要干,那就要好好干,拿出勇气,坚持到底。”王明尊重儿子的选择。倒是王伟的奶奶,需要全家人出动劝说,老人舍不得孙子离家太远。

  “大家都知道招飞要求很高,飞行员啊,有几个能选中的?先让他报名了再说。”他们就这么劝奶奶。谁曾想,当年湖州30名学员到杭州参加考试、体检,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只留下两人,王伟就是其中之一。

  

  从1985年送儿子进入军营开始,王明和王月琴就像见证了一只雏鹰展翅翱翔的整个过程。

  那时候王伟回家,王明的第一句话,总是“干得怎么样”。儿子话不多,成绩有目共睹:在军校时,第一个当班长、区队长,第一批入党;在部队改装歼七飞机时,飞行学院同期学员中他第一个放单飞;在同一批飞行员中,他驾驶最先进的中国国产歼击机,第一个飞满1000小时,成为能飞四种气象的“全天候”一级飞行员……

  

  在部队里,王伟的报国热情更加炽烈。“他本来可以留校做教官,却说‘南大门要紧’,觉得自己一身好本领,就要去开战斗机报效祖国。”王伟父母家中,一只大大的盒子,里面装着王伟从小到大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王伟剃了光头,“他是班长,带头让全班一起剃光头,立志要一辈子留在部队。”

  

  王明为了离儿子更近,曾到广东打工。王伟三次来劝他回家。

  “有一次来,他说想买个电脑,我就让公司一个专家帮他组装了一台5000块钱的,他拆了带回去,自己再学着组装起来。”在电脑上,王伟试着搞三维军事对战,还画出了想象中国产航母的三维模型。

  回忆起来,似乎还能感受到儿子年轻时的血气方刚,无奈一切都定格在了相片中。

  “有一次我在电话里问他,最近干得怎么样?他没有回答我,不久后就寄回家一张照片,是参加一次活动飞行员们的合影。”这些照片,王明一张张都塑封好,一尘不染,仔细保存。

  

  20年了,我们都很好

  沉溺于悲伤不前,这并不是纪念一个人的最好方式。20年来,王明和王月琴也尝试着从沉痛中走出。

  王伟离开的最初几年,在伤心时刻,他们选择外出旅行,云南、四川,五台山、峨眉山……到处走走逛逛,可以暂时忘记丧子之痛。

  

  家人、朋友,给了他们暖心的照顾。比王伟大5岁的亲姐姐,每到4月弟弟生日,就会买上一只蛋糕,送到湖州烈士陵园王伟墓前。“年三十肯定不会让我们两个老人单独过,全家人一起吃,很热闹。”天气好的时日,朋友也会约他们到周边走走看看。

  而街道、社区、志愿者……各界的关爱,也让两老备感欣慰。

  “现在社区每周还会派人来打扫两次卫生,有些民间组织志愿者也会上门陪我们聊聊天,对我们都很敬重。”就连楼上楼下的邻居,如果碰见二老拎着很多东西,也会帮忙拿回家,“尽量不去想儿子的事情,慢慢地也算走出来了。”

  

  王月琴喜欢太极拳,最近十几年,她又上老年大学会了弹琵琶,跟着老姐妹们外出学习、演出,用充实的业余生活调解心情;王明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平时能聚在一起喝喝茶,说说话。

  

  又到了4月1日,回想当初,如果不在王伟招飞的报名表上签字,一切是不是会不一样?

  “一个国家没人当兵行吗?没有人保家卫国行吗?”面对类似的提问,王明和王月琴的回答,都是语气坚定。

  

  传承:20年来,王伟家中又出了好几位军人

  20年,人民军队走向深蓝,向海图强。而在王伟牺牲后,家里又出了好几个军人,强我国防,卫我海疆。

  “我们的孙子当兵了,外孙女也去当过兵,表现都很好,这就是一种传承。”王明和王月琴也希望看到这种传承,“保家卫国是好事,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不会受欺负。”而如果王伟能够成为年轻一代的领路人,对于二老来说,更是莫大的安慰。

  

  算一算,20年,如果王伟还活着,今年已经53岁。王明和王月琴也会想象,儿子像一个普通中年人一样,推开门,回到湖州老家看望父母。

  “最近干得怎么样?”王明的第一个问题,一定还会这么问。他也相信儿子给出的答案,不会让他失望。

  相比父亲的严格,母亲总是表现温柔慈祥的一面。

  “我们过得挺好的,你放心吧。”王月琴会这么说,“你是英雄,我佩服你,没给我们家丢脸。”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