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智商、情商,应变能力,个人素养,缺一不可,凡是能挺得过时间考验的主持人,都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心志。
有人说:主持人的魅力,是一个节目生命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对于访谈节目而言,我觉得这句话称得上是句良心箴言。
主持人个人风格不同,访谈节目的风格也不尽相同。理性高冷范or暖心接地气,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反映。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具有天然的自我保护欲望,不喜欢被人偷窥内心,也本能地抵触窥探欲极强的提问。
所以,“提问”作为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功力,是否得当,是否精彩,也直接关系着一档谈话节目的风格走向。
不少小伙伴在看节目之前都觉得主持人就一定要长得很漂亮,代表整个电视台的门面,但是在看过节目以后不少人就已经改变了这种想法,好像当主持人也并不需要多么好看哦?
因为不管是董卿还是康辉,如果只看脸的话,他们绝对算不上公众意义上的美女帅哥,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来看,他们只是长的比较好看而已,再看看刚刚拿到新闻类冠军的邹韵,这张脸更是说不上有多么漂亮,只能说是比较周正,看起来让人觉得舒服而已。
但是很奇怪的是,主持人大赛上的所有央视主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知识文化修养特别高,邹韵之前跑到剑桥进修过商学,董卿也是先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这学历水平不可谓不高啊!
当然,学历对于一位主持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标准,从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气质,才是真正让人忍不住叫绝的部分。
在《主持人大赛》的新闻类晋级总决赛上,董卿在点评选手王嘉宁的时候说:"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好多小伙伴听完这一番话之后都在感叹,这一段真的是神仙论述,在节目开始之前也没有过多的准备,在台上说出的这些点评都是即兴发挥,能够在短短时间内组织出这种语言可真的是相当不简单。
最近几年,主持界有些青黄不接,能撑得住场子的,还是那些熟面孔。但有人做了常青树,也有人忽然消失无踪。
柴静就属于"消失"的那一批,其实她也不算杳无音讯,她现在在国外,过着低调安逸的日子,偶尔会在社交网络上晒晒照片。
柴静是个好主持人,这一点没有人否认,她的业务能力在当年属于拔尖的一批,观众缘也相当不错,那些年,气质优雅的她,是观众心目中的公知女神。
1995年,柴静从大学毕业后就直接来到湖南卫视当了个电台主持。在湖南台打拼了6年,柴静觉得自己应该到更大的舞台去展现自己。
于是,她来到了北京,进入了所有主持人都向往的神坛——央视,开始做一个新闻女主播。2003年,她开始担任《新闻调查》的记者。
而这一年,我国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非典疫情。
柴静敢于冒着危险在疫情一线和许多病人面对面谈话,留下了许多正规的一手资料。这也使得她一战成名,被广大民众所熟知。
柴静也一直都是以非常正面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国人对她的好感度一直在持续上升。
所谓人红是非多,2009年,有传闻说“主持人柴静受贿被捕”,“柴静受贿”四个字口口相传,引发网友纷纷的争议。
帖子中称某黑心老板送礼100万给柴静让她帮忙做广告。
在此,柴静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第二年,柴静再被传闻"捏造门",“柴静再次被检察院带走”又一次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面临这一次的传闻,柴静在微博中发文
“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一经对比真假不用言语。”
之后,2011年8月,柴静与邱启明一起主持的《看见》周末版重拳出击,打响内容调整的第一炮。
2015年,当时的社会热门话题——雾霾,那几年,因为工业化速度发展过快,国内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许多城市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大家对于雾霾这个词,都是谈之色变。
柴静为此推出《穹顶之下》,讲述自己24小时背着PM2.5采样仪,检测发现北京的空气中苯并[a]芘的含量是国家标准值的14倍,有些人甚至超标二十倍。这个结论引发了网上剧烈讨论,网友们对北京的空气质量产生了巨大担忧。
在《穹顶之下》推出后,也有部分网友质疑其中的数据、图表造假问题,但自始至终都不见柴静及其团队做出回应。
但是也有很多网友质疑《穹顶之下》其中所展示的数据,以及图表,而最为其中争议的声音最大的就是方舟子。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质疑声,所以很多人开始觉得柴静为了博关注,对数据进行了夸大,甚至造假,危言耸听到引发社会恐惧的地步。
而且在片子中,多多少少能够听出,柴静对于西方环境的羡慕,认为外国的环境要比中国的好。
为此她曾跟专业人士进行了一场辩论,辩论的另外一方是院士丁仲礼,因为这场关于碳排放权的争论,在提到其中的一些数据的时候,她被丁教授说到哑口无言!
柴静不过是出国生孩子,却被人引为不爱国。出国生子,这是个人的生育抉择权利,之所以会延伸到了是否爱国的范畴上,是因为人们对这件事带上了标签。
无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在对一件事情进行讨论时,一旦带上了标签,就容易变成立场的讨论。会忽略根本性的事实,会模糊了是非问题,正因为人们给这件事贴上爱国标签,所以让这事讨论如此热烈。
柴静出国生子这件事引起那么热烈的讨论,都是因为她身上"中央电视台"标签太重了。这个标签代表了绝对的意识形态,公众认为有此标签的都是自己人。可眼下连自己人都去了美国生子,谁能代表她心究竟向谁?这种带标签的讨论,让理性被驱逐,让人们陷入了看似高尚实则是疯狂的讨论。
如今曾饱受争议的柴静带着女儿在美国过着平静的生活。
作为一名媒体人、一个母亲,柴静拍摄《穹顶之下》的勇气和意志都令人叹服,诚然纪录片中对雾霾的成因的分析介绍、数据引用有诸多争议之处,但瑕不掩瑜,该纪录片确实引起了政府、民间对中国大气污染的重视程度。
而那段被过度解读的“采访”片段也被证明仅仅是采访的一种正常形式。
从“公知女神”到“人人喊打”,柴静的遭遇让我们必须正视网络暴力的严重性,作为网民如何正确处理看到的信息,以自己的逻辑分析判断事物的真假虚伪,或许也是正在看这篇文字的你我所需要认真思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