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别人讲课总爱吹毛求疵。凭着一腔热情,觉得是否这样设计会更好,教学怎样安排怎会更恰当,学生参与度要怎样调动更活跃……诸如此类的吧。现在,不知怎的,突然之间转变了观念,在别人的舞台上,更愿意学习亮点,找那些困于自己思维限制,意想不到的亮点着重标记下来。每每想到这点,我总会打趣自己:是不是老了?
其实,只有自己内心明白,不是因为年龄的限制,是眼界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局限,很多原本处在清晰与模糊界限中的内容,因为得到不后劲学习力的支撑,彻底沦落到视线之外,看不到的地方。
今天有一次参加了教研活动,分外珍惜起来。各位老师的准备和40分钟的精彩展示让我敬佩万分,课堂之外下的功夫可见一斑。以前总是挂在嘴边的“受益颇多”果然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心,听见了,就要用通过声音表述出来。在一位老师带来的课堂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最近有哪些新闻大事件?放眼课堂,竟是鸦雀无声的状态。当时我就在想,如果这个问题放到我们班的课堂,就不会这样冷场了。“中美两国外交会晤”、“新疆棉花始末”、“建党百年庆祝不再举行阅兵活动”等时事热点都能说上一两句,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大事件”在我们班,曾作为班会活动的话题进行了梳理和讨论。为此,我还特别感激自己班主任的身份。
可除却这些被动得知,孩子能够主动获取新闻的意愿已经很小了。大部分课余时间,不是奔波在一个个兴趣班的接力中,就是沉浸在游戏的博弈里。若是看电视,也是过滤过广告后的“专场”,更不用提那些本身就无感的“新闻”或“戏曲”类的内容了。其实我自觉着,如果听到“新闻联播”的前奏而浑然不知,是现在孩子的损失。课本仅仅是课本,丰富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不要让所谓的科技侵略了生活的领地。
由此,我想到,每一学年的开始,我们总是在兴致勃勃中真心的做些打算,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原本的设定都处于不了了之的状态,很少能够耐心来去研究自身的状态。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甚至现在好多时候都产生自我怀疑。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原因再读教师誓词的时候,竟是莫名激动到眼中含泪。路,不管走多远,终归不要忘了最初的起点才好。
为别人加油就算了,大千世界,管好自己已经很不容易。还是跟自己好好说道说道,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景中,努力理出一条清晰地向前之途,回头时,还能看见当时初生牛犊的热血澎湃的样子,无愧自己的职业选择就已经很好了。